[如果可穿戴的消費品是為了讓生活更簡單,那么醫療設備還要在更簡單的基礎上保留其功能性]
可穿戴市場在2015年正在迅猛地發展。然而,頭腦里最先跳出來的“智能手表=手表+計步器”真的是這個行業的最佳縮影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未來可穿戴設備在醫療方面的應用將遠不限于此。
在商業嗅覺靈敏的企業眼中,搭建通向遠方的橋梁正是新的商機所在,已有醫療設備的廠商在試圖改變。英國IDC中國董事總經理戴一非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果可穿戴的消費品是為了讓生活更簡單,那么醫療設備還要在更簡單的基礎上保留其功能性?!?/p>
尋找黏度最高的用戶
互聯網公司一直在探索把多媒體、傳感器、無線通信等技術整合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進用戶的衣服或配件的設備。在可穿戴設備上,走得最遠的無疑是它們。
2015年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也出現了更多的可穿戴產品,運動健康的功能更是成為了標配。隨著廠商的更新,功能也已經不再局限于“計步”,肺活量、血壓、心率、心速包括睡眠記錄、卡路里都盡在掌控之中。
這類企業的服務對象往往是體能健康的正常人,所提供的健康服務醫療級別還有不小的差距。不過這也已經滿足了一些用戶的基本需求。
“我知道自己的身體沒有什么大的毛病,平時戴上手環看看自己一天的運動量有多大而已?!薄皣L鮮”運動手環的梁先生告訴記者,他通常以此制定自己的健身計劃,看看是否完成目標。不過他也坦言,并非每一次跑步都會想到要戴手環。
或許企業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究竟誰會有動力長期不懈地堅持使用可穿戴設備,是普通人還是那些在特定時段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保持格外關注的人,比如孕婦和長期慢性病的患者?
根據iMediaResearch數據,2012年中國可穿戴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為4.2億元,預計到2015年這一市場將達到12億元,2017年將達到47.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60%。
在上海一家三甲醫院學習工作的謝興元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上海,很多康復中心已經開始運用一些智能設備,比如利用交互技術訓練患者的反應和握力。不過,更多時候,這些治療設備離可穿戴還太遙遠?!?/p>
據機構預測,用于遠程病人監控和在線專業醫療的應用,將在2017年占到整體可穿戴無線設備市場的20%。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從2010年的98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23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約20%。
上海證券醫療行業分析師趙冰則告訴記者:“可穿戴醫療設備對于病情的檢測很有幫助,但沒有對醫療行業產生變化和影響,未來會廣泛應用?!?/p>
醫療派破冰
可穿戴設備中的醫療派主要是醫療便攜設備廠商,以專業化方案提供血壓、心率等醫療體征的檢測與處理,甚至已經出現廠商對細分病癥的人群進行關注。戴一非告訴記者,和她們公司合作的一家專注于醫療器械和個人健康用品的公司就在做這樣一件事。
記者從一家醫院的康復科室了解到,傳統的康復方法為采用綁帶和支架類的矯形器固定病人的足部,再輔以相應強度的訓練?!俺艘幎▌幼餍枰袑H嗽谝? 旁指導,這樣的固定也可以在家進行,方便病人練習,只不過角度需要通過人為調整,對病人的家屬會帶來一定麻煩?!币晃蛔o士這樣告訴記者。
戴一非提到的公司產品在第二代研發時還是定位于給醫院使用,產品是由步態分析采集器、主機、綁帶、電極線、導電粘膠皮膚電極、足底傳感器、神經肌肉 定位儀、CD(裝有上位機軟件)組成。在醫生的指導幫助下,將刺激神經的電極片固定在可變形的綁帶上穿戴于病患腿部,通過傳感器將步態信息輸送給主機進行 智能計算,以此來控制電流刺激的強度和頻率。
既然是給患者而非正常人使用,為什么不能再方便一點?本著這樣的設計初衷,公司再次進行了改良,取消了定位器和足下的一組傳感片,無需借助醫生,可 以由患者自己單手穿戴,并進行一鍵式的操作和使用,第三代產品在重量上從原來的200g降到了90g,而且這款設備可以在2.5小時左右充滿電,實現連續 工作10小時,成為了方便個人使用的可穿戴醫療設備。
“我們與深圳訊豐通合作的足下垂治療儀,通過智能算法對應病人的步態分析進行功能性的電刺激幫助行走,并不斷收集病患的相關數據,關注病人的康復情況變化。數據還可以通過USB上傳到電腦上形成個人電子病歷,再拿到醫院去用相應開發的軟件進行分析測量?!贝饕环钦f。
作為當下新興移動醫療的體驗終端,可穿戴醫療設備除了具備平時看到的酷炫產品收集體征數據的常規特點,也有實際治療的功能。這是此前許多標榜“健康管理”的可穿戴設備所不具備的。而與一般的便攜式醫療設備相比,它也為未來的遠程問診打下了收集數據、形成電子病歷的基礎。
現實難題
“有這樣的設備是很先進,但是對同一病癥,每家醫院都會有不同的量表來測量,像足下垂有一些公認的指標比如踝關節活動角度、肌力,更多的體征可能要根據各家的醫院標準來確定,也要看收集到的數據院方是否認可?!敝x興元說。
這正反映出智能醫療設備的推廣并不容易。除了企業有意愿投入研發進行生產,可穿戴醫療設備還面臨著制造、銷售等一系列難題。
設計的問題廠家可以解決。產品在設計時就要考慮人體工學,同時也要考慮外觀?!氨热缥覀兊漠a品針對腿部的患處,通過讓設備的外形與腿骨貼合就可以找到需要刺激的神經,為了減輕重量,我們也去尋找了新的材料,不影響正常穿衣的美觀?!贝饕环钦f。
銷售則沒那么簡單。通??纱┐麽t療產品會更有針對性,最早都是從相關的醫學論壇開始推薦,主要走醫院渠道。不過,這不意味著零售渠道上接觸不到這款定價在5000元左右的產品。記者在淘寶幾家藥房的官方旗艦店和京東商城上都有搜索到這款產品,然而購者寥寥。
“對于醫療設備,醫保體系、商保體系以及包括除了醫院、藥店之外的銷售渠道的開拓都對產品的銷售產生重要影響,在國外助行儀已納入醫保 體系,但在中國目前還沒有這樣健全的渠道,如果產品能納入醫保,有更多病患的使用才能促進真正的大數據收集。未來會實現互聯網、遠程醫療和終端使用相結合 的情況,轉向大數據的分析和管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痹诖饕环强磥?,真正發揮可穿戴醫療設備作用所需要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投資、政策、醫院和病患的配 合以及充分收集數據的時間。
趙冰認為,移動醫療對于整個醫療行業的發展前景的改變仍存爭議,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目前就是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增長期”。根據《2015中國互聯網 醫療發展報告》,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投資金額的前四大領域為基因檢測、醫藥電商、可穿戴設備、移動醫療應用,這其中發生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投融資行 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