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醫療擬投10億元
近日,董明珠在“疫情后中國制造業的新方向”論壇上表示,國家缺少掌握核心科技的醫療設備,存在短板。因此格力將在消費、工業兩大板塊的基礎上,新增醫療板塊,擬投資10億元進軍高端醫療領域。
據悉,在2月12日,董明珠公開透露格力已開始制造抗擊疫情的醫護產品后的第七天,也就是2月18日,格力便注冊成立了珠海格健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由格力電器全資持股,格力電器董事、副總裁兼董事會秘書望靖東出任格健公司董事長。其經營范圍包括第II類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紫外線消毒設備、生理參數分析測量設備、手術室感染控制用品的設計制造和銷售等。
顯然,格力涉足醫療產業,不僅是為疫情提供急需支援物資的舉措。同時,這也是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戰略選擇。
“為實現以科技為導向的全球化布局,格力在戰略上其實有三個維度,分別是芯片、新能源和健康醫療。”泛博瑞咨詢總經理賈東升介紹說,這三個維度分別代表著高科技領域新的資源藍海。格力在三個方向上的布局是清晰明確的。
“而在如今這個時間節點將健康醫療提出來有一定戰術性的幫助。”賈東升分析說,格力涉足醫療領域應該是有長期考慮,醫療服務是人們的長期剛需,這種需求經過此次疫情將會越來越大。
實際上,相較于其他家電制造龍頭,格力電器在醫療領域的布局并不早。
早在上世紀90年代,TCL就成立了TCL醫療放射技術(北京)有限公司。2012年,TCL更是攜手私募浩然資本合資成立醫療集團。2004年,海爾曾投資300萬涉水醫藥流通業,成立青島海爾醫藥有限公司,除此之外,海爾還實際控制上海海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海信成立了青島海信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與廣藥集團也于2017年形成合作。
除此之外,國外消費電子企業掘金醫療市場更是早有先例可循。美國GE、荷蘭飛利浦、德國西門子等行業巨頭已經深耕醫療設備多年,在該領域已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包括三星也于2013年就收購了美國一家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專業醫療器械公司,并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合作開發移動醫療產品和云技術等。
2月份業績幾乎為零
家電企業做跨界的嘗試,很多時候究其原因都是因為 “家電的錢難賺”,家電行業競爭相當充分,市場又趨于飽和,家電廠商要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利潤相當微薄。而如今的疫情更是加重了家電企業的生存壓力。
董明珠用一個數字詮釋了如今格力的現狀,她說:“格力2月份基本上一個月都沒有銷售,往年這一個月就銷售100多億元、200多億元,今年幾乎是‘零’。”
據奧維云網的數據顯示,今年一、二月份,空調行業線上銷售額同比萎縮24.3%,線下銷售額同比萎縮37.8%。
“相比之下醫療設備40%—80%的毛利率的確有很強的吸引力。”有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和大醫學的全球醫療健康產業有望突破10萬億元市場規模。尤其中國,醫療器械需求巨大,市場規模增速遠高于全球。
據wind、招商證券的公開資料顯示,2001-2018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上漲至5304億元,年復合增速22%,遠好于全球僅3%-5%的增速。
是商機更是挑戰
希望是有,困難也同樣明顯。事實上,進入醫療設備行業,要突破的不僅是技術問題,還有醫學專業的相關問題。
正如董明珠說的那樣:“我不認為它是個商機,我認為它是一個挑戰。”
海信醫療設備公司副總經理高川也曾表示,醫療電子行業準入門檻很高,如要取得一定收益和市場份額,投入十分巨大。而且,醫療設備現有采購體系比較封閉,后來者進入不易。
國際巨頭長期建立的技術壁壘和品牌認知是一個挑戰,同時醫療設備的特點是高投入、長周期、認證門檻高、見效時間長,需要新進入企業堅定、長期投入。
“我們需要對格力進入醫療領域持冷靜態度,一味稱頌可能是捧殺。”家電產業觀察人士劉步塵表示,隔行如隔山,醫療產業的進入壁壘很高,這是和家電完全不同的領域,原有的經驗難以復制,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才能擁有一席之地。尤其當前的市場已經被國外的強勢品牌占領,那么國內企業一定要在質量上不低于現有品牌或者走差異化路線,才能取得用戶信任,并形成持續采購。
“雖然中國的家電企業進入醫療行業的確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專利以及行業積累等。但是我仍然對他們的醫療情結飽含期待。”賈東升強調,中國的家電企業一向習慣于扎扎實實地經營、研發、生產、運營,這些都是很好的先天條件。將成本優勢、品質優勢、性價比優勢用于醫療產業是有望得到迅速發展的。而格力作為國內領先的制造企業有很強的生產的基礎以及技術研發實力,如果跨界到醫療市場,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EETOP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