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備的類別來看,腕戴式設備的市場份額為 63.2%;而耳戴式設備的市場份額為 34.6%,出貨量同比增長 135.1%。
對此,該報告的研究經理 Jitesh Ubrani 解釋說:
耳機插孔的消失和家庭智能助手的使用是耳戴式設備增長的驅動力,而這種設備會越來越重要,因為平臺和制造商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吸引消費者進入其可穿戴設備生態系統。
總體上來說,2019 年 Q1 排名前五的依次為蘋果、小米、華為、三星、Fitbit。
蘋果蘋果在這一季度總出貨量同比增長 49.5%,共出貨 1280 萬臺,比第二名的小米高了近一倍;占據 25.8% 的市場份額,穩居市場霸主地位。
小米小米在這一季度出貨 660 萬臺,同比增長 68%,位居第二;雖然中國市場仍是小米可穿戴設備的重心,不過最近小米在歐洲和中東市場的投入獲得了回報,市場份額也有所上升,達到了 13.3%。
華為位居第三的華為表現尤其搶眼,出貨量比小米略低,達到 500 萬臺,但是同比增長 282.2%,市場份額也從去年同期的 4.1% 上升到了本季度的 10%。
三星三星憑借 430 萬臺的出貨量和 8.7% 的市場占有率,成功將 Fitbit 擠下,躋身第四位;此前的 2018 年 Q4,三星的市場份額為 6.8%,居于前五的末位。
FitbitFitbit 該季度的出貨量為 290 萬臺,同比增長 35.7%,勢頭并不算強勁,身居第五名;不過,該公司最近發布了 Versa Lite 和 Inspire 系列的產品來爭取市場份額。
總體來說,整個可穿戴設備市場都在穩中向好地發展。
蘋果增長速度放緩,但仍是市場霸主
在 2018 全年,蘋果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份額高達 26.8%,而總出貨量為 4620 萬臺,是華為全年出貨的四倍之多;這一數據也只比小米、Fitbit、三星三大廠商全年出貨量的總和略低一點。
可以這么說,蘋果是可穿戴設備市場上當之無愧的霸主。
在 2019 年 Q1,蘋果仍保持領先地位,出貨量雖然同比增長 49.5%,但增長速度卻在前五廠商中排名倒數第二;而市場份額也從去年同期的 26.8% 下滑到了 25.8%。
蘋果在三月底發布了第二代 AirPods,這可能是本季度蘋果出貨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不過,IDC 的報告顯示,在蘋果的三款可穿戴設備中,Apple Watch 仍是最大的拉動力;然而,從 2018 年 Q1 到 2019 年 Q1,蘋果已經將 Apple Watch 的 ASP(平均銷售價格)從 426 美元提高到了 455 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消費者在購買 Apple Watch 時要花更多的錢。
在這一季度,Apple Watch 的出貨量僅同比增長 14.8%。
Apple Watch 還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壓力——在腕戴式設備方面,小米本季度出貨 530 萬臺,市場份額為 10.7%;而蘋果出貨 460 萬臺,市場份額為 9.3%。
總的來說,蘋果可穿戴設備的增長速度已相對疲軟,而在腕戴式設備方面,Apple Watch 也被實惠的小米手環甩在了身后。
入局僅數年,華為表現堪稱黑馬
在 IDC 發布的報告中,華為的表現也同樣值得關注。
華為在 2014 年發布了旗下首款可穿戴設備 TalkBand B1 智能手環,在一年后,華為更是一口氣推出了三款可穿戴設備。但遺憾的是,華為看似緊鑼密鼓的布局,并沒有讓其可穿戴產品在國際舞臺上大放光彩。
2017 年,華為以微弱的劣勢“敗給”Fossil,與可穿戴設備前五廠商的稱號失之交臂;然而,僅過了一年時間,華為的出貨量就超越了三星,沖到了第四名。
與那些早就開始在可穿戴設備布局的廠商相比,華為的發展速度之快,稱得上是一匹黑馬;而且,華為還在以飛速不斷進步。
2019 年 Q1,華為的出貨量為 500 萬臺,市場占有率為 10%,雖然與蘋果和小米還有一段差距,不過要知道,2018 年 Q1,華為的出貨量僅為 130 萬臺,市場占有率為 4.1%;華為本次的出貨量同比增長了 282.2%,增速是蘋果的近 6 倍。
華為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份額出現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在某種程度上要歸結于華為智能手機的銷量增長,因為這兩類產品經常捆綁銷售。
如上圖所示,華為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在 2019 年 Q1 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即 17%;已經取代了蘋果成為第二大智能手機平牌。
得益于給力的智能手機銷量,華為可穿戴設備的出貨量大幅增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免責聲明:本文由作者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EETOP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